西安财经学院开展感恩教育5年纪事
(白忠德 严琳 鸣琦)
2007-07-30
让“感恩”走进课堂,让“致谢”回到家庭,让“节俭”回到饭堂,让“回报”走向社会。西安财经学院将感恩教育推进各个年级、课堂内外以及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懂得感恩,参与感恩,学会做人。
“亲爱的爸妈,我在财院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最近一段日子,西安财经学院的校园里弥漫着浓浓的离愁:同学们忙着组织一些聚会、座谈、合影,做着各种进入社会的热身训练。临近毕业,由不得生出许多感慨和感激,想想这么多年来,我成长的每一个足迹,都伴随着你们艰辛的付出……”今年6月底,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李飞没有像往常那样打电话回家,而是写了一封饱含深情的家书。他动情地说,唯有用写信的方式才能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激之情传达给父母。
李飞只是以家书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的众多毕业生中的一个。在西安财经学院,每年都有很多即将跨出校门的学子用这种方式来完成自己大学生涯的“最后一课”。
让“感恩”走进课堂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这一美德却在部分当代大学生中淡漠了:他们自我意识变强,心存浮躁,少了感激,多了抱怨;对抗父母师长,责任感弱化,冷漠自私,只想索取,不知回报;高消费,盲目消费,相互攀比;厌学逃学,沉迷网络,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西安财经学院地处西安南郊闹市区,部分学生经常逃课逛街、玩游戏、沉迷网络、上酒吧等,学院也曾想出许多方法,如进行理想教育、上课点名等,效果却不理想。辅导员张老师曾在自己带过的年级做过统计,一些大学生沉迷于上网、打游戏、读小说中不能自拔,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基础课一次性通过率只有90%,10%的学生面临补考。
针对学生中存在这些令老师、家长头疼的现象,西安财经学院深入校内外调查走访,交流探讨,寻找病根,找到了“感恩教育”这条途径。5年来,学院坚持开展以“感恩于心,回报于行”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举办了“知恩感恩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黑板报比赛”;融感恩教育于班级日常管理,要求全院同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遵守班规、认真听讲、完成作业、文明礼貌等具体言行来体现感恩;抓住班会课等每一次教育机会,知感恩、懂感恩、行感恩,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会唱一首感恩歌,比如“感恩的心”;加强感恩教育的交流与研讨,辅导员及学生干部走出班级向优秀班级学习;利用特殊节日,开展感恩活动,如教师节感恩师恩、国庆节感恩社会、重阳节感恩父母等等。同时,学院举行了多场报告会、座谈会,以情理交融、催人奋进的激励引导,点燃同学们心中的感恩之情。
深入思想的感恩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很多迷恋网吧的学生回到了课堂;旷课、迟到、早退的同学少了,晨读、上自习的同学多了;双休日,教室、图书馆也坐满了学习、读书的人。许多学生制定了4年的学习计划、考研计划,甚至包括就业计划,全校形成了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
让“致谢”回到家庭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感谢父母、关心父母,理应成为一切感恩的重中之重、首中之首。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大学生在给同学、朋友打电话时聊个没完没了,却懒得和父母说上几句,即使打个电话也是为个“钱”字。对此,学院组织开展“四个一活动”,即要求每个学生与父母说一句贴心的话,为父母捧一杯馨暖的茶,给父母写一封感谢的信,算一算父母抚养自己的辛酸账;召开感恩主题会,讲感恩故事,留感恩作业,让更多的学生学会体贴父母,积极培养他们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高尚情操。倡导学生定期给父母写信、打电话,不用电子邮件、也不打印,亲自书写,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喜怒哀乐,与父母进行交流。
去年寒假前,学院要求每个学生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最好让家长写上评语,再返还给学校。通过一系列感恩活动,很多学生说他们现在才知道了父母的艰辛。有的女同学给母亲织了围巾,她们的母亲带着围巾见到亲友便夸,喜悦与自豪溢于言表;有的男同学第一次给母亲洗头,给父亲刮胡子;有的主动做家务,打扫卫生;有的在家做饭,有的到地头劳动。
有一位男同学给爷爷、奶奶洗脚、剪指甲,父亲把自己的喜悦和感激写进了感谢信的评语中:“财经学院的老师们,感谢你们对我孩子的关心、帮助!孩子上大学前,可淘气不听话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好好学习,我们一批评,他就几天不理我们,甚至绝食。到西财以后,各方面都有可喜的变化,现在我孩子又懂事又听话,还知道体贴孝敬长辈了。老师都像你们这样教育学生,我们当家长的也就放心了……”
这位父亲不仅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言,也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让“节俭”回到饭堂
有关调查显示:现在大学校园存在高消费、盲目消费、互相攀比现象——在高年级学生中,90%以上有手机,很多同学有MP3和电脑,电话费、上网费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基本消费;“吃吃喝喝”更是家常便饭,生日聚会必不可少,获得奖学金要请客,甚至参加一场比赛或交个朋友都要庆祝一番;手机、MP3、名牌服装、化妆品,相互攀比之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去年3月的感恩父母活动中,学院开展了算一笔“感恩账”活动,让学生们把自己在校平均每天的消费算一笔账,把父母每天挣的钱也算一笔账,二者进行对比,再把自己算“感恩账”的感受写信告诉父母。
有位张姓男同学计算后惊讶不已地发现,自己一年的学杂费、生活费、手机费、交际费等合计为18600元,而全家靠体弱多病的母亲种地和父亲打工,年收入却只有7200多元。为了供他上大学,父母已经欠下银行、亲友25000多元债务。算完账的那天晚上,他平生第一次失眠了,暗暗地责备自己为什么对父母那么残忍,一点也不知道体贴他们。第二天他脱掉了名牌服装,端着碗到学校饭堂打饭,再也不到外边吃请了。
“这个班里最喜欢铺张浪费的家伙,怎么一下子懂得节俭了……”同学们很是惊奇,直到后来一个舍友发现了他写给父母的“感恩信”底稿:“爸妈,对不起,由于我让你们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我让你们每天节衣缩食地过日子,想到这些我心里很难过。我决定从现在开始,精打细算,再也不乱花费你们的血汗钱了……”
让“回报”走向社会
西安财经学院在感恩教育中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义务支教、志愿献血、爱心募捐、绿色环保、“三下乡”、助残行动等公益活动,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普遍很高。每天中午,信息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带领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在校园里耐心为全校同学答疑、解决电脑问题。经济学院的同学们,在陕西千阳县捐建了一所爱心书屋;统计学院的学生,在秦岭山区小学开展义务支教,已坚持多年;管理学院的青年志愿者经常来到西安市雁塔区
敬老院,陪老人聊天,整理房间,打扫卫生,为老人们送去关怀和精神慰藉。
文法学院从2003年开始,先后开展了“爱在阳光”、“共享一片蓝天”等活动,关注残疾人中的智障群体,将他们带进校园,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志愿者对他们进行辅导和训练,使他们学会融入社会,甚至学会谋生的技巧。这些做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赞扬,文法学院最近被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授予全国“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网络地址:http://www.sxdaily.com.cn/data/kjxw/20070730_10162480_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