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并概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只有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才能确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政策和办法,促进社会矛盾解决,推动社会进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实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与时俱进和重大创新,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
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与时俱进和重大创新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党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艰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实现了两次理论上的跨越。第一次始于1956年党的八大,完成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1956年,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按照这个符合我国实际的正确判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后来由于党的主要领导人的注意力发生变化,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没有得到贯彻,而是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以致造成“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严重错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在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是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延伸和完善,完成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第一次跨越。从这个曲折过程可以看出,这个正确论断来之不易、意义重大:由此出发才能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坚持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持改革开放,从而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第二次跨越,就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全面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将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进程发挥重大而深远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体现了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的统一,既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根本任务仍然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运动的不同过程,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这一新论断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目的和内涵方面,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替代原来提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仅包括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而且包括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新要求。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替代原来提的“落后的社会生产”,使发展的重点由物质生产拓展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发展,要求大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两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及矛盾双方各自特殊性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从而实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与时俱进和重大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开创性和长远指导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条件和依据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条件和依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二战之后世界上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奇迹。经济总量从居世界第十一位上升到2010年以来的稳居世界第二位。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制造业产值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一些产品甚至出现大量过剩。这说明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是构成主要矛盾的一方。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形成了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预计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已从数量满足型转向追求质量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已从物质文化生活领域拓展到政治、社会、生态环境等各领域。
三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加上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所导致的城乡、区域以及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出来。同时,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现在比过去更有条件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上日程。
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认识和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这是我们能够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变化作出新的理论概括的根本原因。
深入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的关系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需要正确把握历史阶段没有变与同一历史阶段中不同过程、不同时期变化的关系。应该认识到,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从九个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之日,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之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而包括不同过程、不同时期。不同过程、不同时期又具有不同的矛盾特殊性。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变化和其中不同过程、不同时期的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如果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的话,那么,“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符合上半场的实际,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的表述则符合下半场的实际。需要强调的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的变化,而不是超越这个历史阶段的变化,因此解决转化后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任务仍然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提出过高要求。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才能更好实现人民当前和长远利益。改革开放前一段较长时间,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没有得到贯彻,没有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而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从根本上说就是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正确把握。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根本出发点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毫无疑问将使人民群众普遍受益,从各个方面得到好处。比如,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将使所有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生活得到改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显著改变几亿农民生产生活面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使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富裕起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使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洁净水和优美生态环境的渴望逐步得到满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显著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使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加快发展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的需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将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总而言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都是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的。贯彻落实这些新要求新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使人民群众各个方面的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各个方面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给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正能量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将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将给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正能量。
按照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要求,我国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将为国外高新技术、绿色低碳环保技术、高端制造业产品和现代服务业提供巨大市场。
按照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要求,我国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这将为外商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新机遇提供巨大投资机会。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将促进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快速扩大。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将不断增加对国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出境旅游、购物和跨境网购将继续快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这决定我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无疑将为世界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